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热点精讲 > 【第173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173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06-07

一、热点链接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二、深度解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强调人类必须下决心抛弃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观念,转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利用上,需要自觉认识与遵循自然规律,既包括自然界物质运动与生态系统本身发展的规律,也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努力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进一步论述与阐发。在理念层面,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即承认自然界存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界限,为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夯实了理论基础。在实践层面,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同作为“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原则,阐明了当前和未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指明了方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特征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始终坚持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的理念,把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逻辑,又遵循了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人民群众既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建设者,也是生态文明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坚持把人民的评判作为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依据,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实际成效,最终取决于能否真正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能否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能否真正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生产生活环境。党和政府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具体措施要求,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能源,使全社会不断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持续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让城乡环境更宜居,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始终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万物同源,和谐共生。一方面,作为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紧密互利、不可分割的关系。对生命共同体的认识,体现了与物共适、美美与共的有机整体世界观和生命观。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是人与自然之间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发展的良好互动状态。另一方面,自然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必将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反之,若违背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自身。我们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也是在强调提升和增强人们保护自然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道德境界与行为自觉。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始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真正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从来就不是一种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点明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密切性。改善生态环境,使大自然恢复其活力,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体系的带动下,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充分的循环利用,生态价值就会转换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时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向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只有经济和生态的协同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真正建立起从经济到生态的优势转换,更好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我国作为14亿多人口的大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尚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在推动绿色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这既是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又为发展中国家改变传统发展路径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必须充分发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在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奇迹。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倾注巨大心血,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从秦岭深处到祁连山脉,从洱海之畔到三江之源,从南疆绿洲到林海雪原,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讲到哪里,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新风尚。

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各地区各部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并平稳运行。截至2020年底,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8.4%,超额完成下降40%—45%的目标。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个“碳中和”的冬奥会,千余辆氢能大巴穿梭于赛场,所有场馆100%由清洁能源供电,全部场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展示了我国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和坚实步伐。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最坚定的决心和最有力的举措,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顺利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发达国家将我国作为“垃圾场”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生态环境安全防线持续巩固,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全国运行核设施始终保持良好安全记录,放射源辐射事故发生率保持历史最低水平。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建成首批国家公园。长江干流历史性实现全Ⅱ类水体,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云南亚洲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这些都体现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显著成效。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国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等30多部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持续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等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自2015年启动试点以来,实现两轮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督察全覆盖,并对6家中央企业和2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督察,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我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篇章。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绿色“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开展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通过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2021年,COP15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成为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认同。

★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确把握保护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持续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认识的重大飞跃,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明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调研时就曾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理念作了进一步的深刻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明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撰文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阐明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关系,揭示了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道理。

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并一以贯之坚持,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与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深邃思考,对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问题的高瞻远瞩和坚持真理的崇高精神境界。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蕴含着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又突出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底线要求。要不断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这一深刻内涵,自觉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重要思想观点、重要思想方法和重大工作要求作为自然资源工作的根本遵循,坚定不移、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1个要点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30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以下是这篇重要文章的11个要点。

1.“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2.“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我们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9年来,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根据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2000年至2017年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我国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实施,宣布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肯定。

3.“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5.“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解决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不足问题,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等科技攻关,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6.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7.“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江河湖库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建设美丽海湾,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重视新污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8.“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举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9.“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不断增强制度性权利,实现义务和权利的平衡,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要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有效应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规锁”的企图,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抱歉哦,本篇为vip章节,需要本站VIP会员才可以继续阅读哦~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3530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9775人

2025预定【面试真题4期】

130.00

销售 0件
浏览 2142人

【基础套餐】浙江笔试宝典+浙江时政热点+24节网课

120.00

销售 638件
浏览 5367人

【提升套餐】浙江笔试宝典+浙江时政热点+公文写作+案例分析+优秀习作集+64节网课

358.00

销售 56件
浏览 616人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3530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9775人

2025预定【面试真题4期】

130.00

销售 0件
浏览 2142人

【基础套餐】浙江笔试宝典+浙江时政热点+24节网课

120.00

销售 638件
浏览 5367人

【提升套餐】浙江笔试宝典+浙江时政热点+公文写作+案例分析+优秀习作集+64节网课

358.00

销售 56件
浏览 616人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3530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9775人

2025预定【面试真题4期】

130.00

销售 0件
浏览 2142人

【基础套餐】浙江笔试宝典+浙江时政热点+24节网课

120.00

销售 638件
浏览 5367人

【提升套餐】浙江笔试宝典+浙江时政热点+公文写作+案例分析+优秀习作集+64节网课

358.00

销售 56件
浏览 616人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3530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9775人

2025预定【面试真题4期】

130.00

销售 0件
浏览 2142人

【基础套餐】浙江笔试宝典+浙江时政热点+24节网课

120.00

销售 638件
浏览 5367人

【提升套餐】浙江笔试宝典+浙江时政热点+公文写作+案例分析+优秀习作集+64节网课

358.00

销售 56件
浏览 616人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3530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9775人

2025预定【面试真题4期】

130.00

销售 0件
浏览 2142人

【基础套餐】浙江笔试宝典+浙江时政热点+24节网课

120.00

销售 638件
浏览 5367人

【提升套餐】浙江笔试宝典+浙江时政热点+公文写作+案例分析+优秀习作集+64节网课

358.00

销售 56件
浏览 616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